最近參加了教育部落格比賽,剛獲初選入圍,所以來選刊一些相關文章,就從這篇開始吧,以後會從此書選刊沒在部落格刊過的文章喔,幫我加油吧,先謝謝了!
ABC是美國人對華裔的簡稱American-born Chinese,也就是在美國出生的華裔,所以,我家有兩個ABC。
這兩個ABC沒上學前,當然只會講中文,而且講得很好。曾有朋友讚嘆:妳女兒的中文發音比妳還標準耶!妳是怎麼教的?我也很驚訝,有嗎?我沒感覺啊!
但是,就像所有在美國的父母一樣,女兒上學以後,我們的重心都轉向學校,怎樣學好英文?怎樣做好學校要求的功課?怎樣融入學校義工,讓孩子在學校不被冷落?這個家門以外的世界,是我和女兒共同面臨的新環境,陌生的程度是一樣的,如果和女兒一起努力,適應的速度應該比較快!
就這樣,我的牽牽變成喬安,我們看的學校文件是英文,讀的故事是英文,最後,連我們溝通的語言也變成中英夾雜。
“迷惘的小一”裡記著:
「媽媽,妳知道嗎?mule(騾子)的爸爸是donkey(驢子),Mule的媽媽是horse。Electric eel(電鰻)會shock the fish,Fish就變得麻麻的,不能move,Electric eel就把他吃掉了。他也會shock people(電人),也會 把whole shark(鯊魚)吃掉,他可以叫朋友一起來吃,或是share(分)給他的小孩和老婆。他不吃shark的teeth or bones,會把那些東西留在那邊。」
快二年級的時候,喬安說:
“Mommy, Mr. Gario said if you see foggy clouds, then a storm will come. But if you see puffy clouds dancing all around, then it’s a sunny day. If you see clouds like a pony’s tail, then it’s a windy day.” (媽媽,葛瑞歐先生說:如果妳看到霧霧的雲,就是有暴風雨要來;如果妳看到軟綿綿的雲四處跳舞,就會有大晴天;如果看到雲像小馬的尾巴,就是要刮大風了!)
學校的影響漸增,母親的角色只剩下陪伴,陪伴孩子渡過轉學的恐慌,渡過害怕沒有朋友、受排擠的壓力,渡過可能的種族歧視。
三年級的喬安繼續用流利的英文說故事,媽媽得在腦袋裡,自己快速轉成中文:
「就是路克啊,他和其他男生一直說,我一定不敢吐口水,我就吐給他們看…我不想要路克他們不喜歡我…」
到了四年級,女兒逐漸嶄露頭角,贏得校際競賽,加入樂隊,功課可以自理,獨立的個性已在成型。看到媽媽老是為記不起來怎麼去她的教室操心,會說:「別緊張,我畫地圖給妳。」上台參加比賽,一找到台下的媽媽,就會微笑跟媽媽揮手。
揮手。
五年前的夏末清晨,天氣還很熱,我左手抱著兩歲的妹妹,右手牽著揹藍色芭比書包的牽牽,走過一戶戶附近住家去等校車。牽牽總是邊走邊踢小石子,惹得路上的蚱蜢蟋蟀倉皇走避;有時牽牽會被別人家門前的金魚池吸引,著迷地看著又橘又黃的金魚不忍離去;有時和媽媽讀著別人車庫旁插的標語大笑“Frog Parking Only, All Others Will Be Toad!”(只給青蛙停,其他來者是癩蛤蟆!)
這時,妹妹會扭著要下來,和其他孩子還有姊姊一起跑跳,直到黃色的校車來了,牽牽才晃到車門口排隊,回頭,揮手,上車。小小的身影在車窗邊只看到半個頭,可是她會挺起身,給媽媽一個微笑,再揮手,揮手。
來美國十六年了。從在台灣時上班族的絢爛,到來美國後,貧苦的留學生活;從在美國的去留取捨到女兒的落地,我知道,未知的不安永遠比直接面對挑戰更讓人惶恐!一個初到人世的嬰兒,需要的,應該只是兩手圈起的安全感。
所以,每天,我全職陪伴女兒,仔細記下女兒成長的痕跡,錄下女兒稚嫩的聲音,直到她開始上學。第一次小別的失落,第一次揮手跟校車內的牽牽道別之後,我坐下來,在窗邊,看校車駛去,想像女兒在學校的生活,等著校車在街角再次出現…
美國的教育也許花樣很多,也許比台灣活潑,然而簡單的精神就是陪伴、傾聽和尊重,停下來,等一下孩子,聽他們把話講完,一起跟孩子畫一幅童話似的學校生活。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步伐,每個孩子都在依自己的速度成長。
這本書,以及前面兩本《牽牽小語》,只是單純地紀錄孩子在美國上學的故事,也許正好提供了父母和教育者珍貴的教學實例。然而,真正想說的是:請專心陪伴孩子吧!沒有更好的教育勝過有人陪伴的彩色童年。
第一次的揮手也許很難,但是揮手的次數遞增以後,很傷感地,也將逐漸減少。在孩子尚未離你遠去前,請你也坐下來,耐心聽一段童話,一段孩子為你訴說的學校趣事。
留言列表